2022
30
09月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4 聽見1967:寒溪村泰雅族
2022/09/30

捐贈指南

 

五十多年前,被認為是本土文化自覺開端的民歌採集運動,其大量錄音,包括五十多卷的盤帶,超過四千多首的樂曲,經過時間長流,在臺灣早已損毀遺失,卻因當年德國華歐學社(今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先生贊助此項活動,獲得了一份拷貝,並在2013年將其帶回臺灣。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師生的轉錄、研究與整理後,五十多年前臺灣這片土地上的聲響,再次公諸於世。

 

    1966年民歌採集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4月及11月由李哲洋、侯俊慶和劉五男三人,分兩次輪流前往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和桃山村清泉部落錄製了本專輯內容。這場由臺師大音樂系校友史惟亮與許常惠出國留學歸來後,於1960年代所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在臺灣曾喧騰一時,並被認為是本土文化自覺的開端,也是臺灣音樂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當時此事件雖曾被大肆報導,但採集所獲得的有聲訊息,卻僅極少數於日後得以公開,其他大量資料,隨著時間而消逝。因此今日廣大民眾,仍未能有機會接觸與聆聽當年所錄製的大部分資料,採集發起者希望對於搜集品進行整理,並運用於現代創作以及薰陶社會大眾之美意,亦未能實現。

 

2012年,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前院長歐樂思先生,與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聯繫。由於歐樂思先生為當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重要贊助者之一,史惟亮曾將1960年代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的大部分錄音,拷貝了一份交給歐樂思先生。本著盤帶應回歸其採集地,提供給需要的人,歐樂思先生將這批資料帶到臺灣。資料因此陸續經過臺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以及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盤帶轉檔、文字掃描、資料校正,帶回部落重新審視幾個步驟的處理。因為此批資料距今已超過半世紀,當年參與者幾乎都已作古,整理起來尤為困難。但在師生們的通力合作下,「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聲音資料將陸續公諸於世。

 

本專輯其實從開始進行研究到出版的過程頗多曲折。先是兩位研究生相繼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進行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這12首歌謠研究,之後又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影響,無法順利地進行訪談,讓本專輯從準備開始進行到完成,花了兩年有餘的時間,但辛苦是值得的。首先要特別感謝宜蘭縣史館的廖英杰館長。第一次參觀縣史館,對於展示內容與館藏陳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廖館長對於宜蘭縣地理與歷史個領域的淵博學識,更讓人希望此批資料中的宜蘭地區音樂,能成為縣史館的典藏,為世世代代宜蘭人留下永恆的聲音。而廖館長從剛開始引介本專輯製作人呂鈺秀教授進入部落,到成果發表的設計,更讓本專輯不同於前三輯的出版,而能富有新意,

 

寒溪部落的黃志堅牧師為歌者後代尋找所盡的心力,以及泰雅族音樂研究專家余錦福教授對於歌謠演唱上,歌詞的羅馬拼音變化與虛詞的詳細記載方面所做的努力,都讓本專輯的呈現,對於瞭解泰雅族說話與歌唱的差異,提供了關鍵的解釋。

 

雖然當年錄音設備昂貴,要出發的整個東西兩個團隊,總共才借到了五臺機器,加上自行購買的總共有六臺錄音機,但已讓大家著實興奮不已,磨刀霍霍。不過這次的成員,除了史許二人之外,都是第一次參與採集,因此在田野筆記的紀錄上,不及先前詳實,且錄音機器的使用上,尤其是在第一次田野中東隊的第一個採集地點: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品質也較不佳,以至於在本專輯歌謠的修音部分,費了不少的心力,特別感謝本所宋文勝教授以其專業所進行的改善。

 

1962年史惟亮看到歐洲人士對於自我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因而曾問國人:「我們需不需要自己的音樂?」,許常惠則透過報紙大聲回應:「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因而引發這場民歌採集運動。今天,兩位校友都已作古,但透過他們的發起,臺灣在地的聲音,終能永為後世所聆聽。

 

此外,感謝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於出版經費的補助,感謝本校吳正己校長以及其他同仁對於本專輯出版的支持,得以讓本專輯得以完成。本專輯並不販售,而是贈與需要的人,但調查研究當年真相,亦需大量經費資助,懇請各方不吝捐款(請詳本頁上方捐贈指南),共同為公開與見證1960年代的美妙樂音而努力。

 

【館藏系列】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1 聽見1967:長光部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2 聽見1966:五峰鄉賽夏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3 聽見1967: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5 聽見1967:馬蘭阿美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6 聽見1967:高士排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