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1
06月
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聲音資料解析 Vol.6 聽見1967:高士排灣族
2023/06/01

捐贈指南

 

五十多年前,被認為是本土文化自覺開端的民歌採集運動,其大量錄音,包括五十多卷的盤帶,超過四千多首的樂曲,經過時間長流,在臺灣早已損毀遺失,卻因當年德國華歐學社(今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先生贊助此項活動,獲得了一份拷貝,並在2013年將其帶回臺灣。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師生的轉錄、研究與整理後,五十多年前臺灣這片土地上的聲響,再次公諸於世。

 

    1966年民歌採集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4月及11月由李哲洋、侯俊慶和劉五男三人,分兩次輪流前往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和桃山村清泉部落錄製了本專輯內容。這場由臺師大音樂系校友史惟亮與許常惠出國留學歸來後,於1960年代所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在臺灣曾喧騰一時,並被認為是本土文化自覺的開端,也是臺灣音樂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當時此事件雖曾被大肆報導,但採集所獲得的有聲訊息,卻僅極少數於日後得以公開,其他大量資料,隨著時間而消逝。因此今日廣大民眾,仍未能有機會接觸與聆聽當年所錄製的大部分資料,採集發起者希望對於搜集品進行整理,並運用於現代創作以及薰陶社會大眾之美意,亦未能實現。

 

2012年,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前院長歐樂思先生,與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聯繫。由於歐樂思先生為當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重要贊助者之一,史惟亮曾將1960年代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的大部分錄音,拷貝了一份交給歐樂思先生。本著盤帶應回歸其採集地,提供給需要的人,歐樂思先生將這批資料帶到臺灣。資料因此陸續經過臺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以及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盤帶轉檔、文字掃描、資料校正,帶回部落重新審視幾個步驟的處理。因為此批資料距今已超過半世紀,當年參與者幾乎都已作古,整理起來尤為困難。但在師生們的通力合作下,「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聲音資料將陸續公諸於世。

 

1962年史惟亮看到歐洲人士對於自我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因而曾問國人:「我們需不需要自己的音樂?」,許常惠則透過報紙大聲回應:「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因而引發這場民歌採集運動。今天,兩位校友都已作古,但透過他們的發起,臺灣在地的聲音,終能永為後世所聆聽。

 

2023年,波昂東亞研究院將此批珍貴無形文化資產,捐贈給國家檔案局,感謝國家檔案局提供當年有聲資料的應用可能方式;本校宋曜廷副校長,則在有聲資料的使用及出版上,給予了很大的協助。此外,專輯的內容由本所畢業生張心柔,多年在高士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究之成果,也是高士部落族人共同努力的心血。而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於出版經費的補助;本校吳正己校長和本所同仁對於出版的支持;宋文勝教授對於早期音檔的聲音修復,也都是讓本專輯得以完成的關鍵。

 

本專輯並不販售,而是贈與需要的人,但調查研究當年真相,亦需大量經費資助,懇請各方不吝捐款(請詳本頁上方捐贈指南),共同為公開與見證1960年代的美妙樂音而努力。

 

 

**專輯勘誤表**

封底:

第11首英文拼音改成:A Dancing Song of Joy

第12首母語拼音改成:sitalidulidu si’ivangavangavang

第12首英文拼音改成:A Song of Joy

第14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20首英文拼音改成:A Song of Welcoming the Guests

第21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8頁:

第14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21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62頁:

歌名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73頁:

歌名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87頁:

第14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第88頁:

第21首母語拼音改成:hachikata

 

 

【館藏系列】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1 聽見1967:長光部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2 聽見1966:五峰鄉賽夏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3 聽見1967: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4 聽見1967:寒溪村泰雅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5 聽見1967:馬蘭阿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