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9
02月
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聲音資料解析 Vol.7 聽見1967:牡丹排灣族
2024/02/29

捐贈指南

 

五十多年前,被認為是本土文化自覺開端的民歌採集運動,其大量錄音,包括五十多卷的盤帶,超過四千多首的樂曲,經過時間長流,在臺灣早已損毀遺失,卻因當年德國華歐學社(今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先生贊助此項活動,獲得了一份拷貝,並在2013年將其帶回臺灣。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師生的轉錄、研究與整理後,五十多年前臺灣這片土地上的聲響,再次公諸於世。

 

1967年8月2日,林信來於民歌採集東隊的團體採集結束後,自告奮勇前往牡丹鄉採集。8月2日在牡丹村,8月3日與4日在高士村和八瑤部落。此次牡丹村採集的8位歌者皆集中住在下牡丹的第6鄰附近(僅有一位來自馬拉地部落),且所唱的歌謠皆以平日工作下班後,朋友間聚會即興所唱的歌曲居多,呈現出牡丹人的歌謠與山林生活緊密結合的情形。

 

牡丹村於近十年成立了牡丹古謠隊,始於部落的成人族語班,顯示部落族人對傳統歌謠的重視。在平常文化健康站的老人聚會中,也可見到族人皆能信手拈來地唱上幾曲,可見傳統歌謠仍活潑潑地在牡丹的日常中發生著。目前牡丹的歌謠、祭儀、農業及觀光產業等皆面臨世代交替的問題,然而族人們並未就此放棄;追隨祖先開拓荒地、努力不榭的精神,牡丹部落族人致力在傳統與當代間找到一條屬於他們的道路。

 

2012年,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前院長歐樂思先生,與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聯繫。由於歐樂思先生為當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重要贊助者之一,史惟亮曾將1960年代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的大部分錄音,拷貝了一份交給歐樂思先生。本著盤帶應回歸其採集地,提供給需要的人,歐樂思先生將這批資料帶到臺灣。資料因此陸續經過臺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以及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盤帶轉檔、文字掃描、資料校正,帶回部落重新審視幾個步驟的處理。因為此批資料距今已超過半世紀,當年參與者幾乎都已作古,整理起來尤為困難。但在師生們的通力合作下,「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聲音資料將陸續公諸於世。

 

1962年史惟亮看到歐洲人士對於自我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因而曾問國人:「我們需不需要自己的音樂?」,許常惠則透過報紙大聲回應:「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因而引發這場民歌採集運動。今天,兩位校友都已作古,但透過他們的發起,臺灣在地的聲音,終能永為後世所聆聽。

 

2023年,波昂東亞研究院將此批珍貴無形文化資產,捐贈給國家檔案局,感謝國家檔案局提供當年有聲資料的應用可能方式,本張專輯田調訪談皆為張心柔紀錄,華加婧協助翻譯,於2017年5月、2023年8月至11月間完成,也是牡丹部落族人共同努力的心血;任教於國立屏東大學音樂系的排灣族音樂研究專家周明傑教授,將他多年研究成果,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我們,更讓本專輯增色不少。而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於出版經費的補助;本校吳正己校長和本所同仁對於出版的支持;宋文勝教授對於早期音檔的聲音修復,也都是讓本專輯得以完成的關鍵。

 

本專輯並不販售,而是贈與需要的人,但調查研究當年真相,亦需大量經費資助,懇請各方不吝捐款(請詳本頁上方捐贈指南),共同為公開與見證1960年代的美妙樂音而努力。

 

 

【館藏系列】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1 聽見1967:長光部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2 聽見1966:五峰鄉賽夏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3 聽見1967: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4 聽見1967:寒溪村泰雅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5 聽見1967:馬蘭阿美族

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 Vol.6 聽見1967:高士排灣族